其实从去年刚过完年起,刘源就已经不怎么管西米网的业务了,“愣是凭着惯性撑到10月底,但实在是亏不动了。”
2011年10月25日,他在个人微博上发布了关闭西米网的决定。恰巧那时正值互联网公司IPO窗口关闭,中国的B2C进入了所谓的“寒冬”。于是,西米网的死亡就很理所当然地被摆在了一个非正常的位置,用来佐证中国互联网史上一个极重要的节点,而它所代表的“短距离B2C”或者说“区域B2C”又一次失败了。
十年前的Kozmo和“e国一小时”(下简称“e国”)创造的奇迹早已被人淡忘,它们提出的“一小时送达”的概念曾经让无数人认为网上便利店已并不遥远。但到了今天,当时存在的问题还是问题,我们依然无法用常规的经济模型去描述这种商业模式潜在的临界点。“很显然,这是一门受欢迎的生意,但它也是一门笨生意。”刘源悻悻地说。
唯快不破?
鼎盛时期的Kozmo快递员就超过1000人,业务分布在美国7个城市。即使没有上市,它的融资额至今也能排到互联网公司融资榜的TOP 10。但就是这样一家公司,不到两年就倒闭了。稍晚成立的Webvan更是如此,在IPO之前,它就拿到了软银、红杉资本、高盛等机构大约10亿美元的融资,上市当天股价就飙升65%,市值超过80亿美元。之后它展开了大规模的扩张,拟定了一个“26城市扩张计划”。结果仅仅18个月,Webvan就烧光了所有的钱,关门大吉,2000多人也因此丢了工作。那时,中国的e国也希望打造一个网上便利店,北京的配送队伍曾一度扩充到500人,与当时如日中天的8848相比,它的日均订单数比8848全国的量都要多,但也是昙花一现。
十年间,不乏创业者用各种方式去尝试短距离B2C,但只有少数特殊领域如在线订餐等相对成熟外,多以失败告终。几个共通的问题:长产品线、低客单价、低毛利、低购买频次、低用户集中度,再加上物流成本过高,这些问题个个致命,却又个个无解。
短距离B2C有别于传统电子商务,它需要在品类上垂直,但更需要在区域上垂直。它们真正的对手是实体便利店,要打败后者,除了价格,“一小时送达”的便利性才是第一维度。而这几乎从一开始就宣告了这种模式的死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