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之达芬奇密码,解密互联网背后的真正驱动:用户需求
1995年中国电信开通两个接入Internet节点,网景 Netscape上市,打开了人们关于互联网公司的种种商业想象,从而也开启了中国互联网的商业化进程。接下来,日益丰富和层出不穷的互联网应用和服务让中国互联网“用户”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新浪、网易、搜狐三大门户崛起、腾讯QQ的流行、SP们发家、百度让搜索无处不在、盛大掘金网络游戏、阿里巴巴水煮电子商务、博客中国带头的Web2.0、垂直细分各领域巨头的确立(携程、前程无忧、金融界、搜房网、网盛、58同城)、视频分享狂潮(优酷、土豆、酷6、PPLive)、SNS爆发(开心网、人人网、51、新浪微博),再到如今移动互联网(3G门户、UC、乐Phone、 AppStore)……中国互联网产业已经出现了几家市值几百亿、在全球都能排得上名次的企业。
5年前、10年前,一家能够做到10亿美金市值的互联网企业,大家都已经觉得非常了不起了,而今天只要是上市的互联网企业,不少都能达到10亿美金,整个互联网的市场空间被增大了。这应该得益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这更加是整个中国互联网“用户人口”增长和需求规模下“用户人口红利”带来的整体价值体现。
冷静下来回顾和分析这15年多以来,在被各种媒体、风险投资、专家人士等所反复热炒热议的几轮互联网浪潮中,在每一次泡沫中被提及无数次的“商业模式”、“技术概念”,总是距离中国真正在数量上占据多半以上的普通互联网创业和从业者非常遥远,更加不会赢得任何非业内人士的普通网民们的关注和关心。每一次的互联网泡沫在沉淀过后,我们静下心来看到那些穿着游泳衣继续前行的少数成功者,他们都是幸运地、又或预谋般地沿着中国互联网网民用户需求的变化、演进和发展轨迹,这并非只是某种巧合,而是一种互联网的DNA在驱使。很少有网民上过一次网之后,就永远离开,每一轮的互联网泡沫沉淀下来,我们也都会很容易的看到,即便有很多互联网企业在泡沫中消失和倒闭,但是中国的网民群体,构成了互联网产业泡沫下最坚实的基石,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从来没有停止增长和提升。
关于互联网的本质的问题,业界、学术界有很多说法,抛开互联网的技术属性、媒体属性和社会属性,我们单纯地从互联网用户的角度来总结互联网的天生本质,最主要有以下几点:(1)开放与共享。(2)自由与平等。(3)互动与虚拟。通过这些站在用户角度去理解的互联网本性,我们逐渐清楚地看到,中国数以亿万计的用户才是主宰整个互联网产业真正的上帝,网民需求才是真正主导互联网发展走向的力量。创新是鱼,消费者是水,有多大的水池,就能养多大的鱼。中国互联网和国外同行,都是在为各自的网民服务,美国为何能引领全世界的互联网技术创新?美国(网民用户)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和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是他们创新的沃土。美国的各种互联网技术和模式可以在一夜之间被copy到中国,但是万事俱备后还是“只缺东风”,这最为关键和决定性的“东风”是什么呢?是美国和中国互联网网民用户的数量、年龄、习惯,与由这些构成的网民用户群体的需求,而这恰恰是人为的力量在短期内无法复制和照搬的。在你随时随地都可以手机通话和连接互联网的今天,你还记得自己第一次用手机吗?还记得自己第一次上网吗?电话、手机、互联网……无一不是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产业变革和科技创新。一切看似顺理成章且必然,但若将它们置于历史的长河中加以考量,可以发现其中蕴藏着伟大的驱动力量。借助十五年多,中国互联网产业各个发展阶段的“时间脉络”,来梳理中国网民用户需求演进和互联网产业变革之间互为影响的关系,我们会看得更加清晰:互联网进化浪潮在席卷和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学习、娱乐和生活。反过来看,从1997年底的62万网民增长到2011年3月底的4.77亿网民(很快会超过五亿),每一位网民的工作、生活、娱乐、学习方式都在以更加巨大的“需求”力量推动和变革着中国互联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