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意义上,WA工具是指Google Analytics、Omniture的SiteCatalyst这样的网站用户点击流工具(clickstream tool),这类工具能够告诉你what(现象),但一般很难告诉你what后面的why(原因)。
比如说,你通过Google Analytics的Top Content报告看到某一个页面的bounce rate很高,你就知道了一个很重要的现象——访问者通过这个页面进入你的网站时,第一印象不佳,没有进入其他页面就离开了你的网站。
但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现象呢?
如果是我,我会做下面的事情:
1. 查看页面是否是无链接page,或者是少链接的end page。
2. 如果不是,查看这个页面的流量来源都是哪里,如果主要是搜索引擎,那么恭喜你,你的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如果不是搜索引擎,而是直接流量为主,那么很遗憾,你的问题很难通过WA工具刨根问底了。

原因在于,直接流量是一种让人喜爱有加却又“极为蛋疼”的流量。直接流量只告诉你一个信息——Google Analytics不知道这些流量来自于哪里!既然不知道他们从何而来,我就很难知道他们为什么对我的这个页面第一印象不佳。
对于WA工具,我们必须正确对待。它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够帮助我们通过数据发现那些我们没有察觉的现象(问题),也能够帮我们证明我们的改进是否能够带来更好的数据表现。但现象背后的原因,很多时候通过WA工具是做不到的,我们必须要引入其他的分析工具和方法。
这些分析工具包括:AB测试工具、调研工具、Pannel、眼动仪等等;方法则包罗万象——调研、可用性测试、德尔菲、用户追踪等等。
谈到这里,我想把WA工具的范围做一个延伸,我们常用的GA、SiteCatalyst、CNZZ或者百度统计,只不过是网站分析的点击流分析工具,网站分析工具应该有更大的包容范围。
好了,上篇就讲到这里。我很久没有开新的文章了,所以很期待朋友们留言。任何留言都欢迎,问题同样欢迎!
谢谢大家的耐心!想念大家!
【前言】
这篇文章来自于5月28日在广州CWA暨WAW会议上的演讲,当时的题目是《合理利用网站分析工具》。演讲30分钟,但涵盖了很多方面,所以有朋友偷偷跟我说没有听懂。这个话题可能需要2到3个小时才容易说清楚,于是,我认为必须开一个新的文章。
【正文】
网站分析工具是做网站分析的必备武器。从网站分析的历史被揭开的那一天起,网站分析就同工具无法分开。工具利用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网站分析水平的高低。
但有一个天大的误区,那就是认为越好的工具越能帮助做出更好的网站分析。我用过可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具,但我知道工具的先进和网站分析的先进完全是两回事。我深知如果你不按照下面的十个原则利用你的工具的话,任何一个工具都可能让你的分析破费周章。这就如同AK47是有力的杀敌武器,但枪口完全有可能对着你自己。
原则一:不要采用超出你的能力的工具
就目前我看到的情况来说,网站分析工具的功能强大程度和其复杂程度成正比。功能强大的背后,意味着更为灵活的定制化能力,而定制化只能由人完成的。好的定制化取决于三点:
你对自己业务的清晰掌握;
你对这个工具的清晰掌握;
你对你的业务与网站表现之间关系的清晰掌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