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昨天的《如何运用好网络话题的“爆炸效应”(一) 》不难看出,从河大校园车祸这一事件来看,可以将其视为一次校园交通事故。但一次车祸最终演变成一个事件,并迅速获得了全国范围内公众的普遍关注,与以这次事故为焦点的议题扩散现象不无直接关系。
议题的扩散正是网络民众舆论监督的产物,而议题的扩散又进一步推进了事态的发展,从而推动舆论监督的发展,正是这样的循环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将目光聚集李刚门事件,强有力的推动了对于事件的多层次、立体化地挖掘。网络是现阶段民众舆论监督的最好平台,而议题的扩散促进了网民舆论监督的深化,这种挖掘无疑为事件的公正处理提供了保证。
一、议题的扩散也存在一定可能误导舆论、阻碍舆论引导的不利因素
1.议题扩散可能导致舆论偏离原有主题
议题的扩散在为议题吸引公众目光贡献力量的同时,也可能使公众的注意力形成一定的偏移,即仅关注扩散出来的相关事项,而忽略了对原有事项的注意力。从而导致原有中心议题逐渐边缘化,而边缘化的结果就是忽视对中心议题的深入挖掘。保证了议题广度的时候,无形中牺牲了中心议题的深度。
2.流言四起可能导致舆论对隐私权、名誉权的侵犯践踏
网络平台民意表达的自由必然与人格权保护形成一定的冲突。网上议题扩散之初第一个提供信息来源的人,就面临着侵犯他人隐私权和名誉权的危险。如果信息是虚假的,那无论主观动机如何,客观上都会对他人的权益构成伤害。同样,随着扩散议题的传播,许多人参与到讨论中来,网民意见表达常常呈现非理性特征,使用带有人身攻击性质的词语宣泄情感,这实际上就已经构成对他们名誉权的侵犯。但是由于网络媒介的特殊性,网民匿名,实际侵权的人数众多,再加上网络群体事件往往带有舆论监督的性质,使网民的轻度侵权言论显得可以理解,这些都导致了权利所有人维权难。
李刚门事件中,死亡女生的一篇日记曾经在网上广为流传,引得无数网民为其扼腕叹息。但仔细想来,如此私自公开死者日记并加以广泛传播,很明显侵犯了死者的隐私权益。这是此次事件中议题扩散的一个极小的片段,也是存在侵权隐患的切实反映。
二、.议题扩散会使事件升温,煽动民意,影响事件的公正理性处理,最后可能演化成民意审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