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的数字图书野心
还有不得不提的谷歌图书馆计划。据记者了解,Google于2004年推出的“Google Books”原为“Google Print”。之后,Google战略思路逐渐清晰,“Google Print”演变为“学术搜索”(Google Scholar)和“图书搜索”(Google Book Search)即“Google Books”。其中,后者又分为“图书馆计划”和“出版社计划”。
Google的这一诉求有一个美丽旗号,即跨越语言、时空,将所有书本数字化,重建人类知识的“巴比伦塔”。因为互联网构建了人类信息的全球平台,在改变生活尚未数字化的最后角落——阅读。而这是音乐与影像之后的最后堡垒,通过全球化的网络平台和点石成金的搜索引擎,Google认为自己终可将信息聚集指尖,让文明在虚拟王国中永生,使人类在同一个地平线相互守望。
率先响应Google“图书馆计划”的是哈佛大学、牛津大学、斯坦福大学和纽约公共图书馆等几家顶级的研究性图书馆。
他们对Google奉献不受版权保护(版权在一定年代后已失效)的“公共图书”,并经Google全文扫描后存储于服务器,向用户提供免费“全文浏览”。
通常,图书馆没有盈利要求,衡量业绩唯一指标是有多少人阅读,但图书馆的“慷慨解囊”就得由上游的出版社埋单。
事实上,由于谷歌在全球平台营销、广告分成及返还营销效果分析报告等对出版社利益的迎合,Google“出版社计划”已得到上万家出版社的支持,但出于对Google可能渗透出版业的恐惧,拥有版权并以销售为根本利润点的出版社对Google的图书馆计划发起了猛烈抨击。
为此,Google曾先后被美国出版商协会和法国出版集团马帝尼耶起诉。两者争论焦点在——由图书馆提供给Google的那部分受版权保护书籍,是否可存储在Google服务器,向公众提供“全文检索”?
2005年8月,Google被迫暂停扫描图书,并在重启项目时增加由出版社向其提交“禁扫”清单的补注。
与此同时因为利益纷争,亚马逊、微软和雅虎也曾共同行动,反对Google建造数字图书馆,他们成立了“开放图书联盟”,批评Google的协议“形成一种前所未有的垄断和定价垄断”。
2006年6月Google该项目落地中国,三年后,引来了涉嫌大范围侵权中文图书的骂名。2009年,Google向中国作者提出“每本著作可获至少约60美元赔偿,以后还能获得图书在线阅读收入的63%”的和解方案。但事情的进一步发展,在随后的谷歌退出风波而告终。
事实上,Google不是“巴比伦塔”的唯一建设者,世界两大非牟利电子书组织——古腾堡计划和世界电子书图书馆也曾举办为期一个月的30万本免费书展,任何人都可免费下载。
颇有意味的是,Google类似举措也已引发了另一些担心,即Google作为巴比伦塔的重建者是否已显示出“文化动机”的危险。
“第一批数字化书籍已显示Google以美国为中心的书目选择。”法国国家图书馆馆长让·诺埃尔·让纳内在论文《当Google向欧洲挑战的时候——为奋起辩护》就论述说,“美国出版物可能会压倒多数”,“美语化的英语将加快吞噬欧洲其它语种的进程”。
2005年9月,法国总统希拉克宣布,为应对“文化新魔鬼”——Google和雅虎等美国新媒体势力的垄断,法国政府将投入20亿欧元资助欧洲高科技公司,创建属于法国的搜索引擎。这恐怕比“图书搜索”单纯的商业竞争对手——微软、雅虎——等更让Google头痛,因为这是欧盟23个成员国的国家图书馆、6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邀请作者发起的文化讨伐,他们将为此组建“欧洲数字图书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