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百度、阿里巴巴、360、盛大等互联网公司进军手机的新闻不绝于耳。虽然工作繁忙,但作为在手机行业出入多年的假内行,还是忍不住想多谈几句。但是鉴于话题涉及的企业较为“特殊”,所以我还是要先声明下,本文纯属个人观点,对我的所有个人攻击,一律不接受。
手机真的可以“零”利润么?
有些企业打出手机“零”利润,以及特供机的口号。那么,手机真的可以做到0利润么?
手机0利润的模式其实并不新鲜,2005年左右的时候,MTK平台非智能机大规模上市,包括国产、山寨在内均卷入手机价格战,300元的手机遍地都是,利润几乎是50-100元一台,但是这些手机全都与SP公司合作,将部分带有扣费后门的应用植入手机,用户一旦装入SIM卡使用,便会不经意的定制各种服务,从而实施恶意扣费。
然后手机企业、SP公司、CP公司、运营商之间进行分成,这被称之为用户“分期付款”买手机。几乎所有的国产手机企业,所有的山寨机企业均加入了这场SP抢钱运动。手机真的实现了0利润,但对于用户来讲,却并没有省钱买手机,而是分期付款,然后备受折磨和骚扰。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SP生存现状
在用户不断投诉下,工信部要求运营商严查SP内置,并出台二次确认政策,让大量SP一夜之间都关门歇业,风风火火的SP市场变得奄奄一息。紧接着,在2007年iPhone上市的带领下,Android智能手机随后疯狂扩张,智能机开始普及,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
在这个时代SP吸费模式不再是内置恶意代码,更多采取的是“伪装”成热门正常应用,然后放在论坛和电子市场供用户下载安装,一旦激活便会偷偷发短信定制服务,屏蔽运营商扣费回执,实现恶意扣费的目的。目前,大量的水货手机ROM中,也有内置恶意扣费应用,用户不通过获取ROOT权限,无法删除。
因此,SP与病毒作者、应用开发者再次建立了抢钱联盟,成为威胁智能手机市场的罪魁祸首。但是此举仍然不能登大雅之堂,像样的互联网企业和应用开发公司都不敢轻易掺和,这种抢钱联盟的主要成员是“小游击队”。
互联网企业做手机的如意算盘
既然SP这条路不是大型互联企业可以做的事情,那么互联网企业蜂拥做手机又是如何考虑的呢?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是目的,另一方面是盈利方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