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月,媒体爆出北京大学将在全校推广“会商制度”,对象是学业困难、思想偏激、心理脆弱、经济贫困、学籍异动、生活独立、网络成瘾、就业困难、罹患重大疾病、受到违纪处分等十类学生。试点院系先对这十类学生进行排查,发现后及时上报,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联系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学生资助中心等部门进行“帮扶”。此事在教育界内外引起极大争议,媒体一边倒地痛责其违背了北大“兼容并蓄”的校风。
近日,媒体再度爆出北大学生工作部对网络成瘾的同学进行排查的消息。因为“网瘾”学生属于“会商制度”对象十种人之一,所以媒体警示:“学校此举让人怀疑,他们是不是想从最好切入的点开始,重拾会商制度?”
把北大“会商制度”推上风口浪尖的,实际上就一条:他们把“思想偏激者”列入了会商范围。为防此条款,质疑者把其他9类情况的学生也一起捆绑了,统统不准“排查”和“帮扶”。
但作为一个在校大学生家长,我知道,撇开“争议条款”不论,“网瘾”确是个真问题,并且是个值得高度重视的严重问题。事实上,在很多高校,沉迷网络已经是导致学生“挂科”退学的首要原因。相当多的学生一旦陷入“网瘾”,即难以自拔,其“自毁”状况远非局外人所能想象。
2010年,《北京晚报》曾报道过一个四川南充市学生张某的案例。他2003年第一次考入北京大学,随后在2004年7月被学校劝退——由于沉迷于网络,7门必修课成绩不及格。2005年,他卷土重来,以南充市理科状元的身份被清华大学录取。然而就在一年后,他再度由于沉迷网络,学分不够,选择自动退学。2007年,他再以全市理科第二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从而获得“考霸”名声。这次入校后,张某专心学习,大二学期总成绩获得全系第一名,并拿到了5000元奖学金。接着,用这笔钱,他给自己买了个笔记本电脑。正是这台笔记本电脑,让他再次陷入了网瘾之中,成绩一落千丈。2010年暑期后,又不上学了。
评论